top of page

我愛學生,我能為學生做最好的倡議,就是管制手機

作家相片: 陳坤平陳坤平

已更新:2月17日

這篇文考慮了很久,還是決定要發。我的主張是:大學以下,除課堂或特殊狀況外,皆「禁用手機」。


身為講師,就算學生有手機,我的聽講率也在60%以上,幾乎沒收過「課堂無聊」的回饋;但我親眼見證同一群學生,有手機跟沒手機的狀況下,變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人。


當然,手機的本體還是其次,影響更大的是社群、手遊和短影音平台。以下是我認為必須盡快管制手機的三大原因:


1. 學生的注意力極度降低

在學習時,第一步是「感知與注意」,學生需要先留意到環境的訊號、付出關注,然後才能開始學習。


但當人們拿到手機,往往就進入了一個結界,與環境隔絕;無論教室內或捷運上皆然,你能看見學生無視上課鐘、老師上台、甚至同學在旁邊說話都當作沒聽見。


因為最常用的社群、手遊或短影音,甚至耳機的設計,都在吸引使用者更專注。


我絕對支持授課方式要進化,但除了有趣,也需要有效(effective)和有用(useful);多數知識的載體是文字,缺乏聲光效果,當然很難跟手機搶注意力。


而這也包含「碎片化」,學生的專注時長從之前的13-15分鐘,下降到不足5-7分鐘;不用說長文或演講,連30分鐘長影片都看不了。


特別是在3-12歲注意力成長階段,剛好經歷疫情時線上學習的人,現在狀況最嚴重。


不只是學習,這對任何需要投注心力的事物,顯然都非常不利!

 

2. 學生學習和思考的過程被取代

其次,一個正常健康的學習,除了感知與注意,也包含「接收理解訊息、建構記憶和知識應用」。無論是找資料、反覆讀深度文、小組討論激盪、背誦特定知識、親身體驗或任何試錯修正,都是學習的一環。


但現實是,學生越來越常問表淺的問題,連爬文都不爬,伸手就想得答案!


在Line群常看到「學習歷程怎麼寫?」、「統測國文會考什麼?」這類問題,這啥東西?寫報告或學檔也是,過去我們要在書中找答案,也就把整體論述和思想讀進去了。


但現在學生太早用AI,導致抓重點和統整資訊的能力更下降,只能做出非常低階的論述;也因為沒看過好的,連「如何優化」都不知道!


思考的過程絕不可省略,用AI二十分鐘做出一份報告,除了快,一無可取。

但我是AI講師,知道AI是必學的;因此我支持在課堂引導下使用,想學習的話,其他資訊來源還有很多......!


3. 學生間人際互動單一化

有次學校演講,下課鐘響完後我驚覺:怎麼那麼安靜?


以前我們還在學校時,下課可熱烈的,衝球場、打橋牌、去福利社、練熱舞、彈吉他、看書看雜誌,有棒球就聽廣播…這些都是不同的刺激。


但現在一大群人下課就開滑?打傳說、刷Threads and shorts、拍抖音…活動漸漸趨同,對學生絕對不是好事!


除了社群會累積學生的焦慮跟比較心態,看別人的限動,也無法取代面對面交流、眼神和肢體接觸。


去年有學生問我「面試時可以戴口罩嗎?」我問原因,她說因為她「社恐+面容焦慮」。


我蠻難過的,這不是單一成因,但總要面對吧?手機提供了一個很快的逃避方式,越不練習、只會越緊張,惡性循環而已。


人是群體的動物,當載具成為阻礙,就需要被拿走,讓人與人間真實連結!


​節制才需要練習,放縱不必

面對「滑世代 / 過曝世代」,我們最不需要做的,就是藉著開放手機,來讓學生學習正確的使用時機,事實是「不用手機」才需要學,其他時間大家會自動把手機拿出來;節制才需要練習,放縱不必。


不知道這篇文會有多少人看見,但我很確信;我愛學生,我能為他們做出最好的倡議,就是管制手機。

作者陳坤平介紹:

  • 1111人力銀行學生職涯發展顧問

  • Xchool跨域素養學園擔任創辦人

  • WeTeach探索教育平臺創辦人

  • 親子天下【用IG思維,做自己的學涯設計師】作者

  • Facebook 陳坤平


 
 
bottom of page